- 新闻资讯
-
新闻资讯
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
- 发布时间:2019/3/28 | 信息来源: 摘自中国日报双语新闻
-
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。”
近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期间说的这句话,引发各界人士热烈反响。
据人民日报报道,22日下午,习近平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。
临近结束时,菲科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:“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,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?”
3月22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。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
菲科补充道:“因为我本人当选众议长已经很激动了,而中国这么大,您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,您是怎么想的?”
习近平回答说,这么大一个国家,责任非常重、工作非常艰巨。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。我愿意做到一个“无我”的状态,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。
“无我”是一个极具中国哲学色彩的概念,多见于道家、佛家典籍。
《庄子·齐物论》中就有句话:“非彼无我,非我无所取。”意思是世间的种种情态,都是附着于“我”而生,有“我”这个主体在,就有分别,比如你和我的区别,我和他的区别,一有分别,各种情态便产生了,喜怒哀乐、能言善辩。但庄子说,这种对立概念中的“我”只是“假我”,并非“真我”,所以要破除对立。
《庄子·逍遥游》也说过:“至人无己”,“无己”就是“无我”,这是庄子心目中圣人的境界。
这个“无我”的思想被佛家发扬光大了。佛家甚至要将庄子追求的“真我”都要破掉,因为这同样是一种妄想执着。只有彻底“无我”,才能截断生死轮回。
这些都是哲学本体论上的争论。后来清代的王国维在谈到中国诗词的美学境界的时候,用了“有我之境”和“无我之境”。
他在《人间词话》里说:“有我之境,以我观物,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”,如“泪眼问花花不语,乱红飞过秋千去”、“可堪孤馆闭春寒,杜鹃声里斜阳暮”。
而“无我之境,以物观物,故不知何者为我,何者为物”,如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、“寒波淡淡起,白鸟悠悠下”。
王国维
庄子、佛家、王国维都用了“无我”的概念,各自都有生发,但出发点都是处理“物”和“我”的关系。也就是“我”作为一个本体和身边环境、他人,甚至是自我感觉认知之间的关系。
习近平所说的“我将无我”,处理的同样是“物”和“我”的关系。不过,他对“无我”一词的化用,可以说是古为今用,推陈出新。
《党章》的总纲有规定:“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,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。”前一个利益可以说是“公”,而后一种特殊的利益就是“私”,是“我”,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,说的就是“大公无私”,也就是“无我”。
习近平也说过:“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,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。我们共产党人,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。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,则要有更高的道德境界,有无私奉献的精神。”
这可以作为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最好的注脚。
- 上一篇:云南提升班专题|冰岛茶之美
- 下一篇:2016年中华原创禅茶音乐会斯里兰卡之行